在整個經濟蓬勃發展的帶動下,我國的紡織機械工業已從當初的不具備生產能力,逐漸成長為多品種、系列化、大批量的生產規模。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紡織機械產品制造大國。隨著行業的需求的增長,人均纖維消費量大幅增加。因此,我國的紡織機械工業升級迫在眉睫。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日前在2011中國紡織學術年會上透露,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機械行業企業數量已達67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93.45億元,同比增長31.32%;完成利潤總額30.61億元,同比增加了7.91億元。2011年前8月中國服裝出口數量增幅1.8%,出口金額增幅二成五,比去年同期上升7.2%。“十一五”期間,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為18公斤/人,而到“十二五”期間,人均纖維消費量將增長到22公斤/人。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中國紡織業今后一定要加強學術力量與產業發展的系統對接,實現紡織工業規模擴張型讓位質量效益型、消費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傳統產業與新產業的跨界融合的3個發展路徑的轉換。
尚普咨詢機械行業分析師指出,目前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發展主要面臨三方面的瓶頸制約:
一、整體來看,我國紡織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仍相對薄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關鍵技術發展較為緩慢,新產品自主開發和設計能力仍有不足,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紡織產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由于規模性比較大,集中度低,企業間技術裝備水平差異較大,大量中小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隨著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等各種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攀升,能源已經成為繼原料和資本之后的第三大成本投入,能源利用率將是紡織機械工業必須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不過,當前可以采用高質量的高壓風機等配套設備來提高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促進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的節能減排。
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機械工業應抓住機遇,加大研發力度,大力推進紡織纖維等新材料、新產業發展,加大對現有企業的改造力度,完善產品配套水平,推進信息化建設,并且加強學術力量與產業發展的系統對接,實現紡織工業規模擴張型讓位質量效益型,切實推動我國紡織機械工業全面升級!
|